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身為一個心理人。

突如其來的座標定位(笑)

心理系嘛,對很多人來說是始終覆著薄紗的科系,
對於讀這個科系的學生自然也有各種神奇逐漸妖魔化的期待。
最近適逢畢業季,筆者在學長姊的畢業企劃中看到了十分爛俗但有意義的問題-
「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會選擇心理系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能要再往前回到入學的時間。
「為什麼會選擇心理系呢?」

說到筆者跟心理系,那又是十分長的一段故事了。
並不是六中一的機率評估,而是孤注一擲的執意為之。
簡而言之,也算是打敗惡龍的勇者了。
那又為什麼是心理系?
可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吧。
比起想要助人的心情,不了解自己的恐懼和想探索自身的好奇可能才是更大的驅力吧。

「想成為更好的人」
乍看確實十分空洞,卻是一個筆者始終追求的。
每個人對「更好的人」都有自己的定義,而對筆者來說,這個定義不斷地在變動。
特別是心理系在讀的這幾年,更能夠察覺到自己每一次的變化。
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吸收,海綿般地不斷膨脹。
或許曾經茫然失措,直至現在仍然行走於深夜的霧林中,
對筆者來說最可貴的果然還是「察覺」到這件事。
唯有先發覺自己所處的世界及自身的狀態才有轉變的契機。
還記得不久前有人問過我,在心理系的課程裡哪一堂影響自己最深?
沉默了許久的我最終交出了不算答案的答案,
這幾年裡學到最多的不是理論和公式,而是每一次課堂裡教授和同學的交流答辯,
筆者在每一場沒有煙硝味的戰爭中學習到各種思考方式和看事情的角度,也在之中反思自己。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想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心理系的。
而對未來的自己,筆者期許即便離開了這個環境,也能夠堅持地去成為更好的人。
對這個世界敞開自己,持續地思考,對任何事都抱持著疑問。

And so we keep on thinking, because the next thought might be the answer.— Jonah Lehr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